物联网无线通信——通往未来的连接

2018-10-22 admin 245

由英特尔(Intel)创始人之一戈登·摩尔(Gordon Moore)提出。

其内容为:当价格不变时,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,约每隔18-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,性能也提升一倍。换言之,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,每隔18-24个月将会翻一倍以上。定律揭示了无线通迅模块http://cells-net.net/gytxsb/product.php?lang=cn&class1=337 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。

计算机行业有一个摩尔定律计算机的CPU每两年计算能力翻番,缩小一倍,功耗降低一倍,成本也会低一倍。定律也从根本上影响了通信行业的发展。

自从香农发明通信理论以来,算法从根本上决定了通讯的效率,而计算机芯片的计算能力决定了算法是否能实现。通信的吞吐量越高,算法就越复杂,对芯片的要求就越高,而价格、功耗、体积决定了这种通信技术是否能得到大规模的应用。

2G到3G,从3G到4G的跨越,背后都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迭代的结果,且迭代的节奏越来越快。现在还未商用的5G,已经逼近芯片技术的物理极限,如果在原理方向未有突破,人类社会将进入技术停滞的冰川期。

2G时代到4G时代,无线蜂窝通信技术一直朝着更高速,更低时延发展,到现在eMTC,LTE CAT.1/CAT.M, NB-IoT, LoRa众多广域网低功耗无线通讯模块技术纷至沓来,让人眼花缭乱,一个方向是继续向更高速、低时延的5G方向发展;另外一个方向却朝着截然相反的低功耗、广覆盖发展。

无线通讯模块无人驾驶驱动5G到来

技术造就了商业的繁荣,商业推动了技术的发展。4G技术所带来的,不仅让移动端的数据处理能力足够支撑多媒体的应用,还颠覆了很多行业的商业模式和行业生态,让很多行业巨头人人自危,生怕明天倒下的是自己。这算是移动通信技术有史以来造成最大影响的一次。

4G网络一般能达到50ms的延时,但这对车联网来说,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。

传统的燃油车,浑身上下最多200多个传感器,都是低速且需要实时传输数据的,所以汽车电子工程师在总线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CANBUS高速的本地控制总线,虽然带宽比较低,但是实时性比较好,可以很好地满足安全气囊、ABS防抱死等应用。

但对于无人驾驶汽车来说,燃油车的传感器就是过家家的玩意了,除了浑身密布的测距、测障、测速等传感器以外,无人驾驶还多了很多摄像头,因此数据量更大,但实时性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。于是汽车电子工程师在以太网协议的基础上发展出了TSN(Time-Sensitive Network)这种能在数据量巨大的压力面前仍然能保持微秒级的实时性, 让这些传感器,图片、视频等海量、高频的数据及时到达无人驾驶汽车的计算机。这样,无人驾驶汽车就彻底变成了带着四个轮子的计算机。

同时,为了保障车辆、路面的安全,无人驾驶汽车还需要跟云端通信,以获取车流、车速、位置、事故、线路状态和规划等信息,也要和附近的车辆交互信息。这些需求,毫秒级都慢了,要让无人驾驶汽车真正上路,就得有微秒级的网络延迟。前两天,华为在北京怀柔完成的5G真实网络环境业务验证中,空口的延时已经达到了0.5ms,这个数据已经代表了空口技术的极大突破,但是要真正实现端到端毫秒级的延时,还需要核心网下沉和一系列技术突破。

安全是无人驾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,譬如在大雾天气下极易发生车辆连环追尾的事故,假设在高速公路行驶方向的前方发生了车辆追尾,后方车辆必须能够立刻得到这些信息,在短短几毫秒之间完成规避的操作,或者减速、变换车道,整个高速公路上附近的车辆都得联动起来,给规避的操作腾挪出空间。这就需要车辆和车辆之间能够及时、高频地交换信息,协商,才能提前规划好规避动作,不因规避导致二次事故。

除了微秒级的网络延迟,5G技术还要面对海量连接、更高速通信的挑战。

面向500亿的连接

无人驾驶汽车的数据交互具有高频、数据丰富、实时,三个特点,但是在GARTNER预测物联网世界的500亿连接中,很大一部分是低频、数据单一、实时要求低的特点。

比如你家的门窗的开关状态,0和1就能表达开和关,一个bit就能解决。实际情况却远远要复杂很多,假设你要通过手机的客户端来查看你健忘的老妈是否把窗户关了,实际的传输过程,就需要把一个装手机的盒子放进一个集装箱里面,然后通过高速公路送货到你的手机中,然后你手机再把这个包装打开,获取这一个bit的数据。显然,这对网络和计算资源来说都特别浪费。

你想知道你家饮水机里面水位的高低,这也不是一个快速变化的量,很多时候,一天采集两三次数据就可以了。就算这些状态值有几个小时的延迟,实际上对你的使用也不会很大影响,只要你能够在饮水机低水位的时候叫水就行了。

低频、非实时、数据小是很多物联网所连接对象的特点,但这非全部。低功耗和低成本、体积小也是物联网很重要的诉求。

现在的电表大部分已经通过GPRS的方式来读取数据了,但是很多水表却还没有做到这点。这主要是因为,水表的安装环境很难像电表获得供电,因此只能装电池,但电池肯定不能经常更换,需要保证5年的使用时间,这就对传感和通信部分提出了非常苛刻的低功耗要求;另外在商业上,水表和电表不一样,一个家庭在夏天开空调的时候一个月收几百块钱的电费很正常,而水费则每个月都差不多就那么几十块钱。因此水务公司往往没有电力公司那么愿意投钱,因为无钱可投。这也是水表的物联网化为什么一致迟滞于电表的原因。

显然,只有功耗、成本到达引爆水表物联网化的临界点,水表抄表工才能摆脱日复一日毫无意义的劳动。

从技术演进的角度来说,除了摩尔定律以外,我们还要遵循物理学最朴素的能量守恒定律。

这就是说,你发送越多的数据,需要的能量就越多,你消耗的能量越多,所发送的数据越小,浪费也就越严重。

4G/5G等高速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就像刚才承运一台手机的集装箱,对于这些小数据包来说,显然是极为奢侈的浪费。因此各种物联网通信技术就应运而生,通过降低通信的速率、和实时性来控制物联网终端的功耗和成本。

LTE CAT.1, CAT.M, NB-IoT, LoRaWAN, Sigfox是现在主流的物联网通信技术,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通信速率和功耗。但是开发这些技术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。

频谱是运营商的最核心资源,运营商的天然垄断就体现在对频谱资源的占用上。运营商推广LTE CAT.1和CAT.M的原因是想用他们来替代原有的3G和GPRS网络,然后把3G和GPRS网络关闭掉。GPRS就好比绿皮火车,3G就好比动车组,4G LTE就好比高铁。对于铁道公司来说,他们当然想把铁轨全部换了全部上高铁,因为再不重新征地修铁路的情况下,他能解决创造更多的收入。一辆绿皮车从广州跑到武汉需要跑1天,而高铁运作得好一天就能跑3回。绿皮车一个座位一天能创造200元的收入,高铁票一张450快,一个座位就能创造1350元的收入。

你说运营商会选哪个?

但是市场上肯定还有区间交通对低速列车的要求,因此铁路公司就用高铁车组减配和降速去跑区间交通市场,因为原来的绿皮车和动车组肯定不能在高铁的轨道上跑了。

NB-IoT, LoRaWAN, Sigfox所能提供的速率更低,因此功耗更低。它们在功耗控制、速率和成本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,但是在商业模式上有很大的不同。

NB-IoT是移动运营商用以替代部分低速的GPRS和新的物联网应用的网络,所以要使用NB-IoT网络就得向运营商缴纳费用。

LoRaWAN则可以让用户自行建设网络,摆脱对运营商的依赖,但是你要负责网络的运营。Sigfox则通过自行建网和运营,向用户提供网络并收取费用,实际上就是一个广域网低功耗网络的电信运营商。

那么在实际的应用中,又有什么区别呢?

假设润田桶装水公司,想通过获取你家桶装水的水位信息来提前跟你预约送水,以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,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收入?这三种通信技术应该选哪家呢?

Sigfox显然不可能,因为中国没有这种网络。作为物联网的运营商,想来中国砸中国电信、移动联通的饭碗,显然是不可能的。

LoRaWAN呢?显然润田桶装水是不可能自己来建一个覆盖全广州的网络的,因此润田桶装水公司只能选择运营商的无处不在的NB-IoT网络。

但是如果润田桶装水在它的生产基地想监控水质情况,而生产基地又在深山老林里面,没有网络怎么办?那么自行或者找第三方协助,建设LoRaWAN网络来覆盖整个园区,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。

物联网是一个充分碎片化的市场,客户的需求是丰富多样的,单一技术无法为所有客户解决所有问题。虽然Sigfox、NB-IoT、LoRaWAN等等都是朝着一个方向演进,尽管彼此有竞争,但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,因为物联网的未来,没有一种通信技术能够一统天下。物联网无线通讯模块的世界,一定是五彩缤纷的。

随着工信部宣布150万个NB-IoT基站部署的计划,物联网基础设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落地,面向未来的连接已经来到我们的面前,未来已来!


标签:  物联网无线通信——通往未来的连接